一、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了著名的万里长征。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而随后的“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了侵华步伐。
二、长征过程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在这次战略转移中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和革命理想的传播。红军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展现了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三、胜利与意义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毛泽东形象地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之光。
四、总结与启示
通过这次伟大的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仅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还宣传了党的宗旨,发扬了革命精神。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重要象征,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不仅是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更是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