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顺序目录
万里长征顺序
长征的起点。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和2个纵队,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这是长征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
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损失最大的一战。蒋介石利用湘江天险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国民党军则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重兵,等待中央红军突围。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与阻击的国民党军血战5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到达贵州省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交界处的赤水河流域,红军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战斗,突破了敌人的包围。
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后,红军继续北上,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29]]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展示了红军的智慧和勇气。
渡过大渡河。
之后,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6月中旬在四川省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展示了红军的英勇顽强。
过雪山,过草地。
红军在长征途中又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并经过了茫茫草地。翻雪山过草地是长征中最艰苦的部分之一,红军在这里经历了极大的困难和牺牲。
吴起镇会合了。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25军会师。吴起镇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破产。
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会宁会师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大事件,是革命力量的会师和团聚,是战略转移的胜利。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为了理想和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的成功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路线先后顺序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避免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而进行的一次伟大战略转移。瑞金出发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突破四道防线红军在长征途中,首先突破国民党军队设置的四道防线,成功渡过湘江。随后,红军又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红军在贵州省和四川省交界处的赤水河两岸进行了四次大规模战斗,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包围。红军巧妙地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避开了敌人的追击。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越过泸定桥,继续向北挺进。红军在四川西部的泸定桥上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红军翻越了茫茫雪山,克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过草地红军穿过茫茫草地,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跋涉。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进入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他们的牺牲和奋斗为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里长征的目的是什么
长征的目的革命力量的战略转移和保存红军长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战略转移,保存和锻炼革命的骨干力量。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红军被迫从中央苏区向西北转移,避免了敌人被消灭的命运。通过这一伟大的战略转移,红军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而且为未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救亡和民族独立长征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长征不仅是红军的战略转移,更是为了把革命的重心转移到抗日前线,使中国革命从国内的阶级战争转变为抗日民族战争。宣传党的宗旨,弘扬革命精神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宣传党的宗旨,弘扬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建设新的革命根据地长征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一个适合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地方。通过长征,红军边战斗边寻找其他合适的地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为未来革命斗争提供了新的起点。长征实现了从被动战略向抗日前线的主动进军,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不仅是伟大的战略转移,更是充满智慧和勇气的革命行动。它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宣传了党的宗旨,弘扬了革命精神,而且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