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这个词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指代了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也象征着一种极远的征程和长期的、艰巨的事业。
一、词语解释
“万里长征”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wàlǐchágzhēg,意思是上万里路的远行,形容非常遥远的征程。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的出塞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描绘了古代士兵们在边疆守卫国家、历经艰难险阻的情景。
二、历史背景
“万里长征”不仅是一个文学上的比喻,更是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即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次战略转移从江西出发,经过14个省份,渡过近百条江河,攻占过62座城市,最终到达陕北的革命根据地。
三、伟大意义
1.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实现北上抗日战略转移的伟大转折点。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2.
长征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创造了条件。
3.
思想和宣传意义
毛泽东形象地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些比喻昭示着长征精神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四、精神内涵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战略目标、战胜严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革命传统的精华、象征和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长征精神具有永久的强大生命力,并且更具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当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万里长征”这一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往直前,不断追求理想和目标。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中,“万里长征”都提醒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万里长征”不仅是对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的生动描述,也是对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的高度概括。它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更指引着未来的前进方向。